人造神童面试问题,对于人造神童的看法

面试问题2024-04-15 09:04:04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人造神童面试问题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人造神童面试问题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如何看待云南「结直肠癌基因研究」获奖小学生父亲致歉,承认「过度参与」?

小学生陈灵石研究癌症获得全国大奖,明显是父母捉刀、儿子受益、学术造假的行为。但是,父亲陈勇彬发布的“情况说明”,全是辩解之词、完全没有道歉之意,旨在敷衍舆论、蒙混过关!

人造神童面试问题,对于人造神童的看法

标题是一篇文章的主题意思的集中体现。仔细阅读这个标题,陈某就是在对一件普通、平常的事情,简单的做一个说明而已,并没有题主所说的“致歉”的意思在里面。

如果是致歉书,他的标题应该是:致歉书、道歉信。或者是:关于本人孩子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大赛弄虚作假的情况说明。

所以,从一开始,陈某就在玩弄文字游戏,毫无诚意可言。

按照陈某的表述,陈同学依然是全程参与、对这个获奖项目起到了主要作用,功不可没!但是,人们最初对这个起质疑的主要原因是:这个项目根本就不是一个小学生能够理解、参与、研究的!

所以,陈某描述的儿子在“研究”过程中的所有说辞,依然是谎言的重复!

捉刀代笔淡化为过度参与,全程嫁接表述为只在材料上的帮助。产生错误的原因是:因为“未充分掌握及领会”组委会的“关于项目报告必须作者本人撰写”的关键信息。

按照这个说法,陈某哪里有什么错误?陈某只是在儿子研究成功后,帮他写了一下材料而已!

如果这也算错误,也只是一个可以原谅的小错误!

把一手策划的学术造假事件,归结为疏忽和错误,而且疏忽在前。

这封致歉信与其说是在向公众道歉,倒不如说是在刻意的撇清自己的责任,甚至在有意识的引导公众的注意力。

这封致歉信重点是说了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我家的孩子非常优秀,他从小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对科研有浓厚的兴趣。

这名获奖学生的父亲写这句话的目的,肯定不是在向公众道歉。

写这句话无外乎两个目的。

一方面是想向公众表明,自己家的孩子虽然不是什么天才,但也不是平庸之辈。

这名父亲在之前心中他也强调,获奖的学生是自己的孩子,受家庭环境的熏陶,他自幼对科研有浓厚的兴趣。

即便是他不强调,傻子也知道,这件事情肯定和他有莫大的关系。

在他没有发表声明之前,已经有媒体证实六年级小学生陈某某是中国科学研究院昆明某研究所一研究员的孩子。

既然这是一个事实,现在想抵赖已经不大可能,那何不好好利用一下这个事实?既然大家都知道孩子的父母是研究员,那么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他从小对科研有浓厚的兴趣,并且有丰富的科学知识,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这名家长真高明)

是望子成龙还是利欲熏心?“名利”掠夺了良知,良知输给了“名利”。“过度参与”下的致歉,显得是那么的苍白和讽刺。学二代的悄然“崛起”,寒门还能出贵子吗?

其实这种现象,早就存在了,只是它仅存在于特定的圈子内,不为他人知晓罢了;又或者有人窥得其中的凤毛麟角,却又高山仰止,无奈之下只得睁只眼闭只眼。

昆明这位陈姓学生及家长,他们的“运气”实在太不好了,那么多人为孩子学术作弊都没出问题,偏偏他们却撞了邪。要知道,如果严格清理的话,不说远了,只追溯近5年的那些各类专利、论文、科研成果,其结果绝对会惊掉一地的下巴,将有大批通过自主招生进入985、211大学的学生不得不面临退学的风险。

为了让孩子能通过加分入读重点中学和重点大学,一些研究院所的高知分子和高校的老师,利用手中的资源,采取并不高超的转嫁手段,将课题研究成果“送”给孩子,美其名曰:“赢在起跑线”。殊不知,这种拔苗助长的方式,让孩子赢得了现在,输掉了未来。

更奇葩的是,如此明显的伪学术,却能在相关评审机构的“层层筛选”下登堂入室,个中意味令人深思。一个六年级的小学生能做出“结直肠癌基因研究”并以“作者本人撰写”的名义获奖,如此骄人的成就,为什么不颁个少年诺贝尔奖?

孩子很无辜,原罪在父母。如此弄虚作假,显然是习惯使然,说明这位陈姓父亲曾经的学术成果大多存在“水分”。若真如此,那有“水分”的父母,用“水分”的方式,教育出来的孩子能没“水分”吗?真不知,这是在爱孩子,还是在害孩子?

希望这次事件能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此风不除,不仅会扰乱正常的升学秩序,带来入学选拔的不公平,更会严重挤压那些埋头苦读的寒门学子的升学空间。

对此大家怎么看呢?欢迎留言交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人造神童面试问题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人造神童面试问题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相关推荐